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(2 / 2)


除了这方面的手段,所有的宗室,勋贵家族,主支是一定要留在京城。

前往南洲,西洲的分支,凡是出生的孩子,也要全部在三岁左右送回大明,在十六岁成亲以后,才能前往封地。

凡是没有在大明成长起来的子弟,将会没有继承权。

而这些孩子,满六岁都将会统一进入皇家学校进学,接受大明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。

用这样的手段,最少能够在百年以内,防止有人有私立之心。

至于以后,朱瞻基暂时是管不了那么久远的事情了。

那个时候,大明的科技发展肯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,各地联络频繁,就是有人有自立之心,怕也难以实现。

朱棣对朱瞻基的这些安排,都是非常认可的,许多方面,比他自己想的都要完善。

而他在朱瞻基的坚持下,为朱瞻基挑选了一个年号“正统”。

会选择这个年号,让朱瞻基有些意料未及,他没有想到,自己会抢了自己儿子的年号。

不过,从这个年号,也能看出朱棣对皇室正统的重视。他当初窃位成功,为了掩饰他的不正统地位,他将朱允炆时期制定的政策几乎全部废除。

就连太庙里面,也没有朱允炆的牌位,自认为大明第二任皇帝。

现在,又为朱瞻基挑选这个年号,自诩正统,他的心思可谓人尽皆知。

朱瞻基对这个年号其实很满意,最少比那个宣德要强得多。宣德这个年号,一听就非常小家子气。

而就在整个大明都在为朱瞻基登基做准备的时候,在夹江工业区,却发生了一件“小案子”惊动了皇宫里面的朱瞻基。

八月初六,大明特种钢厂的八品主事汤伯庸,在去秦淮河风流之后,一直未曾归家。

过了两天,他的家人和工部发现他的失踪,立刻到处寻找,但是他这个人却如同从世间消失了一般,渺无音讯。

一开始,应天府接手了这个案子,他们排查了他那两人的行程,进行了缜密的调查,没有结果之后,惊动了刑部。

刑部接手了这个案子之后,也什么线索都没有找到,但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,就是最大的疑点。

任何一个人,在国家机器面前,他的所有行踪都会被清查出来,而没有留下疑点痕迹,只能代表这件事已经远超了他失踪本身的重要性。

刑部这个时候才开始重视了起来,并且请了锦衣卫协助,开始从他的家人,社会关系,工作性质各个方面进行调查。

两大机构联合起来,也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,这个人似乎就直接从世间消失了。

也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,襄阳府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。

一家旅舍的小二,在客人离开第二日,整理屋舍的时候,在土炕与墙的夹缝里,发现了一小块布,布上有用血迹写成的“救命,普什图人,汤伯庸”九个字。

这个小二整日接待的都是过往客商,也算见多识广,看到这封血书,不敢隐瞒,立即报官。

襄阳知府俞士吉恰巧从襄阳府启程来京,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,想要敢在九月初九这一日之前,抵达京城。

同知孟怀在仔细询问了商队规模之后,派了五十个衙役追赶这支商队,并且在均州追上了这个商队。

可不曾想,这个商队人数虽然略少,却个个勇猛无比,这批衙役不过是普通小吏,竟然被对方杀死,杀伤大半,而对方弃舟上岸,隐匿于山林之中。

得到消息的孟怀不敢怠慢,立即上报湖北布政司,并且促请提刑按察司,当地锦衣卫,襄阳卫协助追剿。

这个消息传到了应天府,刑部和锦衣卫这才知道,汤伯庸竟然是被人直接绑架,显然是想要把他带离大明。

他虽然只是工部八品主事,但却是特种钢厂的技术人才之一。

如今钢铁厂的钢铁冶炼,特征钢材的配比,他几乎都非常清楚。

消息上报到朱瞻基这里,朱瞻基立即下令,整个湖北,陕西,包括西北方向的所有府县设立关卡,拦截对方。

既然已经找到了对方的踪迹,那这支商队的来历也被调查的清清楚楚。他们是通过东察哈台汗国拿到了勘合符契,从那里运送了五百匹种马到滁州马场。

这些人明面上来自东察哈台汗国,但却是借用他们的名义,实际上来自后世的阿富汗。

他们在此前,也是一直受帖木儿国管理,只有少数部落依附东察哈台汗国。

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进应天府,所以当初调查的时候,根本就没有怀疑到他们的身上。

而这批人里面竟然还掺和的有普什图人,绑架原因就很明显了。很大可能是兀鲁伯的余孽,想要得到大明的炼钢方法,直接实施的行为。

当然,也有可能是东察哈台汗国自己故意用普什图人掩饰自己的目的,幕后主使就是他们两家之一。

海捕文书传达了下去,而东察哈台汗国的使节代表,也都被圈禁了起来,被刑部和锦衣卫挨个排查。

不仅仅是他们,包括来自西域的商人,使节,一个个都脱离不了嫌疑,被严密监控了起来,并且短期之内不容离开。

为了一个八品主事,现在直接圈禁,调查一国使团,而且还将所有西域人都监控起来。

这个行为不仅引发了各国使节的抗议,就连大明的官员们,也认为朱瞻基有些小题大做了。

但是,这个时候朱瞻基比朱棣还要强势,所有抗议的使节都被关押起来,而那些认为朱瞻基小题大做的大臣,也都被训斥,思过。

在九月初五的报纸上,朱瞻基直接让人撰文,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“技术保密法案”制定计划。

在这片文章里,朱瞻基明确提出尽快建立技术保密法案,并且将技术保密与叛国罪,细作罪,列为同等严重的犯罪,一经查处,诛三族。

这天的报纸一经发行,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,在某种程度上,让过几日就要举行的禅让大典都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历朝历代都将格物作为奇技淫巧,如今虽然有了专利法,但是除了民间商户,工匠对这些格外重视,一般的官员都不以为然。

如今,朱瞻基却将技术保密当做大明最严重的法律建立,还超过了杀人罪,这岂不是苛政!

就连朱棣也对他这样小题大做不以为然,还专门喊了朱瞻基过去问话。

面对朱棣,朱瞻基坦然说道:“我大明的发展未来在工业,保持住工业的领先,就等于保持了大明的领先。要是那些异族得到了炼钢的新方法,造出了比我大明更好的火枪,那个时候,我大明还有何优势?”

朱棣是打了帖木儿人,打过瓦剌和鞑靼人的,当然知道火枪的重要性。但是他还是认为朱瞻基有些危言耸听了。

“那异族人口比不上我大明,如同散沙,岂会赶上我大明。”

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:“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若是不加限制,谁也不知道未来谁会成为我大明强敌。我大明数学,几何,许多都是学自极西,他们那里英才辈出,不可小觑。想要保持优势,必须严格立法控制。”

“可是这对你的名声不利,如今不少文臣都认为法过严苛。”

朱瞻基冷笑道:“孙儿会好好看看谁敢出头,自当杀鸡骇猴。为了技术保密,孙儿不介意再来一场大战。”

这个是朱棣最感兴趣的,他立即笑着说道:“要是去打东察哈台汗国,朕自当御驾亲征。”

朱瞻基笑道:“杀鸡焉用牛刀,一个郑亨就足够了。何况,现在还没有查清楚到底是东察哈台汗国,还是兀鲁伯余孽所为。”

怕朱棣多想,朱瞻基又补充了一句。“真要打,到时候,皇爷爷想去游玩一番,孙儿也是赞同的。”

听到这句话,朱棣也就知道朱瞻基对他并无猜忌,心情登时好了许多。“你就放手去干,有我爷孙两人压着,任谁也翻不了天。”

东察哈台汗国如今的名字是奕力把里,也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,白人,黄人都有。

他们自己内部权力比较分散,互相之间也勾心斗角。

锦衣卫和刑部虽然没有直接查出他们与那支商队的勾结,但是却查出了不少隐私出来。

为了保持应天府的安宁,在登基大典之前,即便是没有查出问题的人,如今也被控制着。

而通过刑部发布的海捕文书,很快传到了西北,五军都督府也直接下令,各地驻军清查各大商队



除此之外,每个府县都设立关卡,老百姓之间也都相互传播,抓获一个商队成员,就奖赏二十两银子,救回汤伯庸,死的赏一百两银子,活的赏两百里银子。

那些商队人员都是异族,特征明显,他们一开始还能依靠武力逃窜,但是只要他们一旦暴露,救回吸引大批追兵,包围圈也是越来越小。

从均州到商州的秦岭之中,这批商队的成员一个个被留下,而汤伯庸因为对方始终舍不得杀,在商南被当地卫所救出。

到了九月十一,商州当地的卫所在山林中抓获了最后四个人,这批商队的人员一个不剩,被全部杀死或抓获。

而活着的成员,也被喂了安神药,从均州装上了船,一路顺水,运到应天府审问。

汤伯庸自己都没有想到,为了自己一个人,竟然动用了几个省的大军,整个西北都动员了起来。

这个时候,他才真正发觉自己的这条贱命,竟然如此宝贵。